Apple Cider Vinegar 影集與孟喬森綜合症:心理學視角解析

神效蘋果醋:心理操弄與人性的迷霧

影集《神效蘋果醋》帶我們進入了一場關於欺騙、信仰、心理操弄與社會現象的探索。這不僅是一個關於詐欺的故事,更是一場對於人類心理需求、社交媒體影響以及不安全依附的深刻剖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影集中所呈現的心理議題,並分析主要角色的心理動機與影響。

信仰與心理需求:偏方、療法與人性

自古以來,人類便依賴各種方式來尋找慰藉與治癒,無論是亞洲社會的喝符水、收驚,還是西方盛行的自然療法與排毒飲食,這些行為背後反映的其實是人類對健康與控制感的渴望。當我們面對難以解決的疾病或心理創傷時,容易轉向非科學的方法,只要這些方法能帶來安慰或希望,它們就會被信仰並廣泛流傳。

《神效蘋果醋》以此為背景,描繪了一位自稱克服重病的女性如何利用社交媒體與大眾對療癒的渴望,創造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謊言。然而,這並非單純的騙局,而是涉及更深層的心理需求與社會動態。

影集與現實的交錯

這部影集改編自真實事件,現實中,Belle Gibson 確實因詐欺和誤導大眾而遭到審查,她被澳洲法院裁定需支付罰款,因為她虛假聲稱自己曾戰勝癌症,並藉此銷售健康產品與書籍。然而,她並未遭到刑事指控或被判入獄。這讓觀眾產生複雜的情感反應——我們該如何看待一個利用謊言獲得關愛與財富的人?如果她本身也深陷心理疾病,這場騙局是否仍然完全出於惡意?這些問題挑戰了我們對道德、責任與心理疾病的理解。

角色心理分析

貝爾(Belle):創傷、不安全依附與操控行為

貝爾的行為模式與孟喬森綜合症(Munchausen syndrome)有高度相關性。她藉由操弄病情來獲取關心與同情,並對這種關注產生依賴。她的行為不只是單純的欺詐,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需求表現。

貝爾可能與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以及戲劇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HPD)有一定的關聯:

  • 邊緣型人格:這類患者通常有強烈的拋棄焦慮,害怕被遺棄,因此會採取極端行為來維持關係。他們的自我認同感不穩定,情緒易波動,且常有衝動行為。貝爾或許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穩定的親密關係,導致她透過生病來強化與他人的連結。

  • 戲劇型人格:這類人格特質的人渴望成為注意力焦點,經常展現過度戲劇化的情緒反應,且說話方式誇張、容易受暗示。貝爾透過製造悲慘故事,使自己成為眾人焦點,符合戲劇型人格的特徵。

貝爾的行為模式顯示出嚴重的不安全依附與創傷反應,在劇情中我們可看見貝爾跟是母親的關係是非常衝突、疏離、缺愛,甚至有點敵對(連媽媽也不相信自己女兒,還強調他是戲精,好似這是個很惹人厭惡的特質),她在童年時期未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導致她在成人後不斷透過極端方式來獲取關愛。影集中強調她如何一步步進入謊言的深淵,並在獲得關注後變得難以自拔。她或許最初並未完全計畫欺騙,而是因為謊言帶來的益處讓她無法停止,最終甚至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她對他人的善意上癮,需要透過操弄來獲得愛與關注,但她是否真的目標是想成為富有的名人,還是僅僅渴望被愛與接納?她的行為也與人格特質息息相關並驅使他尋求外界的肯定,以填補內在的不安。此外,我也好奇她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未來的心理發展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當母親的欺騙行為被揭露,社會對她的譴責是否也會轉移到孩子身上?這使得貝爾的故事不僅是一場個人的騙局,也是一場世代間的創傷。

蜜拉(Milla): 否認與接受的心理過程

Milla 在影集中是一個原創但也極為關鍵的角色,她並非貝爾的支持者,而是她的啟發者,甚至後期變成競爭、敵對的一方。她最初在面對自身疾病時,透過綠石療癒部落格來書寫記錄自己的對抗病魔的掙扎、希望、即回歸"自然”。貝爾則從 Milla 的故事中找到了「靈感」,發現裝病不僅能獲得關注,甚至比 Milla 這樣真正的病患得到更多的愛戴。Milla 的存在讓觀眾更能理解貝爾的動機——這並非單純的騙局,而是她對於關注與愛的極端需求所驅動的結果。這也突顯了現實世界中,許多所謂的「健康達人」如何透過虛假資訊來操弄大眾。但當我看Milla的故事線時,我想到的是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從最初拒絕醫學建議、堅信自我療法,到最後被迫面對現實,她的轉變令人深思。原先在做咖啡灌腸,明明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因為她心情好就覺得病痛也好轉了,到處巡迴演講推廣果汁,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她的粉色汽球及Empower活動,當時的她看起來是這麼神采奕奕,等到母親離世了成為壓垮蜜拉的最後一根稻草,好似過去的堅強都是一種偽裝及防衛機制,她"接受"醫生宣判的"死刑"(蜜拉想要回到傳統正規醫療系統時,醫生說:我很抱歉,蜜拉曾有過她的機會),然後她安靜了,在親友陪伴下慢慢等待凋零枯萎至死亡,到底"接納"是什麼樣的一種態度獲回應,也很值得思考。

Clive:情感依賴與道德掙扎

Clive這個角色耐人尋味。他看似是貝爾的愛人、支持者,也許也是她的共犯。他的掙扎顯而易見:他是否真的相信也沒有察覺異樣?還是說,他寧願選擇不去戳破?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影集裡看起來他很明確知道Belle是說謊的,在他第一次替Belle送東西從醫院方得知根本就沒有檢查服務,到他提醒Belle"不要老是把自己的app與腦癌掛勾",到最後Belle在生日派對假裝癲癇發作,他把她載到醫院並要求她做具體檢查時,答案已呼之欲出。看起來Clive最在乎的底線是那個他視如己出的孩子,但最後他卻還是得面對自己永遠無法成為"孩子父親"角色或跟Belle之間畸形的似伴侶非伴侶關係,我想他清楚Belle最愛的是自己,但有時,當一段關係變成我們生命支柱的一部分,即便知道它有問題,也會選擇維持假象,因為「揭穿真相」意味著要面對自己內心的空洞。,還是選擇性忽略事實以維持這段關係?他所獲得的是金錢、愛情,還是被需要的價值感?即使到了最後,他仍選擇保護貝爾(現實中Clive也確實沒有離開Belle),這或許顯示出他對貝爾的依戀,甚至是一種共同依賴的病態關係。

Julie(藍屋書局主編)

Julie是我覺得影集的另一個亮點,它並沒有簡單地將騙局與受害者二元對立起來,而是揭示了一種「集體催眠效應」。Julie 的角色讓我們思考媒體與出版業在推廣這類「感人故事」時所扮演的角色。她是否僅僅是被騙或毫無疑問地相信她嗎? 還是跟大部分的我們一樣,現實中的限制讓我們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選擇忽視真相?她最終是否感到內疚??還是因為「相信她」符合自己的需求?編輯Julie知道她的廚藝不行,卻還是選擇出版她的食譜——是單純的商業考量,還是她自己也投射了某種未解的心理需求?在最後的新書發表會中,站上台的Julie的表情與介紹Belle的開場白真的非常違和(就是頭已經洗一半只能繼續完成了的悲壯感),這些問題反映了當今社交媒體時代,真假資訊混雜下的道德困境,她的決策不僅影響貝爾,也影響了公眾。

其他角色:被欺騙與揭露真相的大眾

其他角色包含Lucy, Chanelle, Hec, Hunter 最初是貝爾的支持者,後來卻成為揭露真相的重要推手,甚至變成了Belle的敵對角色。他們的轉變反映出人們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被操控、質疑,最終覺醒。另一方面,記者 Justin 或在醫院替Lucy治療的女醫生,她們則是代表媒體或專業監督的角色揭露了貝爾的謊言,但這場騙局的影響是否真正改變了大眾對「另類療法」的迷信?或只是一個騙子倒下,還有千千萬萬個騙子,而到底是這些騙子有問題,還是選擇相信的我們有問題?

孟喬森綜合症與心理疾病解析

孟喬森綜合症(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Self, FDIS)是一種精神疾患,患者會故意誇大、捏造或誘發疾病,以獲取關心與照顧。此症候群名稱源自18世紀的德國冒險家「孟喬森男爵」(Baron Munchausen),他以誇大其詞的奇幻故事聞名。20世紀,精神科醫師理查德·阿舍(Richard Asher)首次提出這個術語,描述那些刻意捏造病症的人。

其典型症狀包括:

  • 反覆出現虛構或自我誘發的疾病

  • 病歷不連貫,醫療檢查與病情敘述不符

  • 對醫療干預表現出極度依賴,甚至願意接受不必要的手術

  • 逃避醫療人員的深入詢問或檢查,並在醫療團隊懷疑時迅速轉院

目前,孟喬森綜合症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

  1.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扭曲的信念。

    • 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鼓勵患者探索行為的根源,增強內在動機來改變。

  2. 家庭與支持系統

    • 透過家庭治療來改善患者與親屬的互動模式。

    • 幫助家人辨識患者行為,避免無意中強化其裝病行為。

  3. 醫療監督與限制不必要治療

    • 透過醫療團隊的協作,確保患者不再接受過度或不必要的醫療處置。

騙局的終結——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當騙局被揭穿,貝爾不只是失去名聲,她的整個「存在價值」幾乎都崩解了。這也讓我們思考:「謊言成癮」是否與其他成癮行為相似?就像毒癮患者在服用毒品時能夠暫時逃避痛苦,貝爾的謊言則讓她短暫地獲得愛與關注。而一旦這些謊言被拆穿,她的心理狀態比起被騙的人,可能更為破碎。

這讓我想到一個更普遍的現象:我們是否也活在某種程度的「自我欺騙」之中?無論是誇大自己的成功、隱藏內心的脆弱,還是過度依賴某些儀式與信仰來獲得安全感——貝爾的故事,是一個極端化的投射,但它映照出的,是許多人的內心需求。

結語:同情與責任的界線

《神效蘋果醋》不只是一個關於騙局的故事,它更是一面心理學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選擇相信、如何被欺騙、以及我們如何參與了這場集體催眠。這部影集沒有強行給出對錯的答案,而是拋出了一個問題:當同情心成為一種交易,我們如何劃清「幫助」與「縱容」的界線?

現實生活中,我們或許都曾遇過某些「誇大自身經歷」以獲取關注的人。這是否純粹是欺騙,還是源自於更深層的心理需求?在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醫生、導師、影響者,這帶來了巨大的自由,但也帶來了真假難辨的困境。當心理治療師或醫療提供者發現案主有類似的欺騙行為時,應如何應對?戳破謊言,還是試圖理解其背後的心理動機?此外,這也讓我們反思台灣的醫療文化——在健保體系下,是否有許多人頻繁就診,甚至囤積藥物,實際上是出於心理上的孤獨與被關愛的需求?

這些問題無法輕易回答,但《神效蘋果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重要的現象:這部作品挑戰了我們對「誠實」、「信任」與「受害者」的定義,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在這個資訊爆炸、社群媒體主導情感流動的時代,人性與心理需求的界線,比我們想像中更為模糊。

Next
Next

Stress Management 壓力管理全攻略